
大变脸,美媒曝歼-20年产两百架冲千架,是真被吓着还是故意高捧?
印尼直接下单42架中国歼-10战斗机,这消息一传出来,国际防务圈炸了锅。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说,这又是一记响亮的敲门砖,不少人还没缓过神来就已经开始琢磨背后的意味。尤其是经历过那场印巴空战之后,中国产装备到底行不行?现在外界盯得更紧。
有意思的事发生在另一头,美国媒体突然来了个态度大转弯。以前动不动就质疑,现在反倒自己吓自己,“年产上百、总量冲千”这种预测都抛出来了。一年前才说人家“质量不如F-35”“生产速度跟不上”,结果转眼间风向全换了,说什么一年能造七十到一百架,还预判2026年服役数要突破五百,到2030干脆超过一千。这种跳跃式想象力,有点让人看懵。
这个数字摆在那儿,是不是有点太乐观?如果真照这样算,中国自家的歼-20数量甚至可能把美国现役F-22A和F-35A加起来给碾过去。不吹牛皮的话,重型战斗机可不是做快餐,一堆工艺环节、供应链卡脖子,还有资金投入,每一步都得精打细算,不是谁想多造谁就能多造。
历史翻出来看看,当初苏联拼命追赶,也就是靠举国体制,把苏-27最大年产拉到九十来架左右;美国靠全球化订单和西方资源一起上,现在F-35一年也不过140上下,这基本就是重型飞机产业链所能撑住的极限。中国现在只有空军一个用户,而且采购成本本身比中型机高出不少,要维持每年上百甚至200这么夸张的数据,说实话离谱了一些。
其实大家心里清楚,中国航空这些年的进步肉眼可见,但绝不会走当初苏联那套“数量优先”的老路,而是讲究技术跨代与体系升级。这一点,无论怎么被外部炒作,都改变不了现实: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底层技术能力,而不是新闻里的数据游戏。当然,看着美媒从唱衰变成猛吹,这落差挺有趣,只是他们未必真的信自己嘴上的话,更像是在试探情绪或者掩盖某些焦虑感。
美国手里还是握着主动权。他们现役五代机存量——光F-22A有140多,加上约500台F-35A,无论数量还是成熟度,目前依然占据优势地位。从美军自己的算盘来看,就算中国单机性能再强,在体系抗衡这一块,还需要时间慢慢积累。如果说等哪天中方彻底追平,美军六代新平台估计也早已登场,又要把技术档次往前甩一截,他们一直都是这么打提前量的套路。
但纸面计划归纸面计划,美国六代项目最近并不像宣传里那么顺风顺水。坊间已经传出国内两款六代原型曝光,小道消息虽有限,可够让对岸坐立难安。而且波音新推那个所谓“F‑47方案”,怎么看都像是在用老本混日子,新瓶装旧酒,多用途妥协带来的短板早晚会浮现。如果未来只能端着这样的产品去跟咱们竞争,那画面多少带点尴尬色彩,对吧?
相较之下,中国搞六代更注重气动布局、航电武器系统融合,就是奔着一次性实现全面升级去的。一旦进入2035以后,如果局势又起波澜,美国还指望用类似于F‑47的新玩具和我们正面对刚,怕是真的悬了。有时候不得不承认,大国博弈就是这样,你退我进,没有永远领先的位置,也没有绝对安全感。
至于海军方向,美国思路很清醒。他们死磕下一代舰载机(FA‑XX)项目,即便内部预算压力山大,该花的钱一样不会省。但问题来了:诺斯罗普·格鲁曼公司既要啃B‑21轰炸机的大饼,又扛FA‑XX研发,两边摊派,人手财力都会分散,再碰上一轮政治博弈,比如特朗普时期那些乱七八糟的人事调动,各种变量叠加,本来该直线推进的新装备,很容易陷入拖延泥潭。
配套导弹同样掉链子。本想着今年砸10亿美元主攻AIM‑260,为啥进展迟半拍?关键零件不到位、测试没通过,全赖不上别人。在现代战争体系里,一个关键节点卡壳,上游所有规划都得重新排队。所以说,美军这几年表面风光,其实内忧不断,只是不轻易示弱而已。这也是为什么,他们近来越来越关注来自东方的新威胁,因为任何闪失都有可能影响整体部署节奏——特别是在这种你追我赶的大背景下,更容不得半点疏忽或侥幸心理作怪。
说回舆论氛围,从最早的一味贬低,到如今偶尔冒出的高估声音,其实只是中国航空实力提升引发的小插曲。当外国同行第一次发现:中国制造不仅仅补齐短板,在部分领域居然还有机会反超时,会惊讶会胡思乱想,都属正常表现。毕竟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,一则关于歼‑10、歼‑35出口合同或试飞照片放网上,用不了多久各类分析文章满天飞,认知调整不可避免,以后只会更多见罢了。不过冷静下来仔细盘盘账,自嗨式期待终究经不起市场检验——踏踏实实搞核心竞争力才靠谱,否则吹破天最后也是镜花水月一场梦而已。
这里必须强调一句:真正懂行的人明白,比起争夺虚无缥缈的数据榜首,中国更看重的是厚积薄发,是在每一次小迭代、小突破中巩固自身根基。有句话常挂嘴边:“别拿别人的剧本框定我们的打法。”过去西方喜欢揣测中国一定效仿苏联模式,要么急功近利拼扩张,要么遇到困难干脆躺平。但实际情况完全不同,如今的发展路线图写满四个字——稳扎稳打,把创新做到极致,让系统集成跑赢同级别选手,这是最大的底气来源,也是未来继续保持增长活力的不二法门。这条路虽然慢,却足够坚韧可靠,与其争口气抢短期名声,不如默默蓄势等待属于自己的黄金窗口期降临!
可以断言,中美之间有关空中力量的话题将持续升温,每逢重要节点舆论肯定热闹非凡。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,“歼—20到底一年生产多少”并不是重点,更值得关心的是如何利用科技红利完成结构性超越,以及怎样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竞赛环境。在全球视野下,没有哪个国家敢掉以轻心,每一步棋走错都有可能被时代甩开几条街。而那些愿意沉下来深耕细作、不受流言裹挟左右的人,总归会成为最后赢家。
炒股配资知识网,配资免费体验,正规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