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或许只是在新闻里听过辽宁号,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背后的故事。其实,这艘中国第一艘航母的前身——瓦良格号,曾经只是苏联手里一块没能完成的“半成品”。
时间回到上世纪末,苏联解体后,原本计划与美国海军一决高下的库兹涅佐夫级二号舰,连动力都没装完就被搁浅在乌克兰黑海造船厂,成了没人要的难题。
那会儿中国还在为海军现代化发愁,别说航母,连能跑远洋的大型军舰都不多。买先进装备?国外一道道技术封锁,连门都不给开。但瓦良格号这个机会,硬是让中国抓住了。
1998年,一个有胆识的中国商人徐增平,用澳门公司的名义花了两千万美元,把这艘“空壳子”买了下来。乌克兰拆光了里面所有武器和动力系统,只剩下一副坚固的骨架。
西方国家满世界施压,尤其美国,生怕中国拿到这艘船会改写亚洲海上格局。
可买到手只是第一步,拖船回国的路才真叫艰难。2000年,瓦良格号从黑海出发,准备穿越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。
结果土耳其死活不让过,说什么航道安全,背后其实是受美国影响。拖拖拉拉整整十六个月,直到2001年底才松口。
一路上还遭遇风暴,拖缆断裂,差点在希腊搁浅,甚至有一名希腊水手不幸丧生。总共绕了15000多海里,还多花了三千万美元。
2002年初,这艘锈迹斑斑的庞然大物终于抵达大连港。
别看外表像废铁,中国工程师上船一检查,才发现苏联在军工上是真的有底气。
瓦良格号用的不是普通钢材,而是类似HY-100级别的高强度低合金钢,强度、韧性、抗腐蚀能力都远高于常规材料。
船体丢在港口十几年,表层生锈但内部结构完好无损,焊缝依然结实。苏联当年设计时就考虑到要在极端气候下服役,钢材的配方和工艺下了血本。
甲板尤为关键,要承受舰载机起降的巨大冲击力和高温尾焰,瓦良格号的甲板硬是比标准要求高出一大截。中国专家那时候都直呼:“这钢材,真是开眼界!”
其实当时中国自己的造船用钢还在摸索阶段,高强度钢的国产化刚起步,怎么冶炼、怎么消磁、怎么控制厚度,都没多少经验。
瓦良格号直接给了一个实物样本,工程师们可以拆解分析,逆向研究。苏联冷战时期军工优先,把最好的材料都用在了这船上,而中国正好借此机会补上了技术短板。
震撼不只在钢材上,连整体设计也让中国专家受益匪浅。苏联人设计的滑跃式甲板,角度和曲率都算得极准,确保舰载机能顺利起飞。
动力部分虽然有缺陷,但锅炉和涡轮的布局也很合理。中国后来改造时,就是靠着这结实的基础省了不少事。如果钢材质量差,早就锈穿了,改造成本至少翻倍。
专家们一再强调,军工材料必须能扛得住岁月,这也是瓦良格号给中国的最大启示。
瓦良格号的到来,直接推动了中国航母研发提速。2005年,大连船厂正式开启改造,编号001型。
设计团队以朱英富为首,从舰岛结构开始升级,安装了国产雷达和电子系统,动力用的是蒸汽轮机,航速能跑到三十节。武器方面配备了近防炮和导弹发射器。
改造过程中,遇到不少难题,比如蒸汽管道稳定性,但都在反复测试后解决了。2011年开始海试,各项系统表现稳定。2012年,辽宁号正式服役,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。
辽宁号刚服役时,主要用作训练舰,练舰载机操作。歼-15战机在甲板上起降,苏联钢材的耐用性再次得到验证。甲板经受住高温冲击,没出过大问题。
2016年,辽宁号转入作战序列,搭载二十多架战机和直升机。2018年到2019年又大修升级了一波,雷达和甲板涂层都换新了。
如今辽宁号已经成为中国海军的“门面担当”,南海、东海、联合演习都少不了它的身影。
其实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止于这艘船。瓦良格号带来的技术积累,让中国很快掌握了航母建造的核心工艺。
后来的山东号、福建号,排水量更大,设计更先进,电磁弹射、电子设备都是自主研发。这些进步,都是从瓦良格号起步,一步步走出来的。
回过头看,瓦良格号的“重生”不仅是材料上的奇迹,更是中国军工从落后到追赶、再到领先的真实写照。
它提醒我们,军工技术的进步,就是靠一次次实践、一次次对标世界先进,才有了今天的底气和信心。
炒股配资知识网,配资免费体验,正规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